(上接一版)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到来了,10队开始准备进入正洞掘进。
之前,技术室对队部管理人员、开挖班、喷浆班进行多次正洞施工方案技术培训。
“难点在平导与正洞斜交处的三角区。”10队技术负责人王福聪说。当时,局指、项目部做了详细方案,包括质量控制、爆破设计、口子怎么开等等,争取40天之内拿下“三角区”。
项目部在10队连续召开6次由工班长、领工员、队长、副队长、技术员等参加的会议。最长的一次会议从下午5点开到晚上11点,大家常常为了选取一个最优扩挖方案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再三论证,最终确定了“三角区”反向扩挖施工。两个开挖班60多号人在班长的带领下,利用全断面台车尽快将上挑段扩挖支护,以保证安全。喷浆班在扩挖端头进行锚喷支护,保持轮廓圆顺。经过一个月的艰苦鏖战,火红的工人先锋号大旗提前插在隧道正洞“三角区”上。
“在这里大家都是从事‘地下工作’,如果没有一种精神的高度,是坚持不下来的。”10队党支部书记郭献忠的话意味深长。
铁路隧道的施工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光路面下水道就达一米多高,两旁的边沟两尺余深,这样地下水才不会溢于路面。
隧道内常年有水,而混凝土、施工机械等散发出的热量和隧道内本身地热混合在一起,隧道就恰似一个大蒸笼。
郭献忠说,为了早日与2号斜井会师,早日贯通主体工程,从去年5月份开始,10队第二次进入正洞。当时隧道内气温高达40℃左右,湿热让90%员工身上长满脓疱。不能穿工作裤,大家就买来吸水性强的土工棉布,随手一扯,做成“围裙”;背上的脓包密密麻麻,不能穿工作服,就光着膀子干,两小时轮流换班。
队部会议室这时改装成了员工休息室。项目领导得知情况后,轮流为换班下来的员工涂药膏,队部准备了大量的绿豆沙、西瓜等防暑解毒。在如此艰苦条件下,10队连续4个月完成超百米成洞,创造了贵广高铁沿线一流建设速度和质量。
这时,严重的糖尿病也在一天天啃噬司亚洲的身体,以至他看人视物时,出现了模糊状况。
妻子几乎每天都从长沙打来电话,督促他吃药。但工地一忙起来,吃饭都不准时,司亚洲哪还记得吃药?
“安全质量和生产进度跟不上,就意味着整个岩山隧道掘进失败,我不能给贵广线拖后腿。”在第二个正洞掘进到300米时,司亚洲突然眼前一黑,晕厥过去。大家七手八脚把他送到县医院,打完吊针,司亚洲又没事一样,回到岗位。
开拓创新谱新章
岩山隧道的出口在从江县。这是贵州省通车最晚的一个县,直到1964年才有第一条出县城的公路。
从江县往洞乡增盈村村支书杨国梁说,以前到县里开会,要提前三天通知,带上干粮步行一天到达简易公路路口后,县里派车来接,再在车上颠簸一天才能到达。
增盈村是岩山隧道二工区2号斜井所在地,由隧道12队承建。
增盈村四面山高谷深,虽有小路,但很窄很险。
2009年初,12队员工靠肩扛手提,人驮马拉,不到3个月时间,硬是在莽莽大山开辟出了一条14公里长、4米宽的新修便道。便道一直修到2号斜井开口处,如一条丝带,缠绕在山腰上。侗寨的年轻人终于可以骑上摩托车出山赶集了。之前,为了赶集,他们要步行6小时。
2009年3月,正值贵州雨季,2号斜井洞口处出现山体滑坡,给建设者们一个下马威。
12队技术负责人郭贵君说,当时,山顶已修建了一个用于施工的16平方米大小的水箱,水箱位置下地表开裂10公分,如果水箱从山顶滑下来,首先损毁的便是价值300万元的机械房,险情千钧一发。
隧道13队、14队的100多号员工闻讯赶来,投入抢险。修理班长李传俊带领3名班员冒险将水箱切割分离,经过6个多小时的鏖战解除了险情。
2号斜井深1845米,在施工过程中,有时风钻一下去,就有水注“冲”出来,越往下打,越无法排水。
12队队长杜传泽说,为了解决排水问题,斜井内配备了8台25千瓦抽水机,采用阶梯抽水法,24小时不间断抽水。只要抽水机一停,就会淹掉掌子面。施工中,大家成了“雨人”。
2号斜井的地质状况是板岩。爆破时,板岩像楼板一样一块块往下脱落,很难成圆弧形。
“开挖轮廓不好,意味着工时延长,混凝土消耗多。”杜传泽介绍。为了破解这个难题,队部把重点放在加强作业技术、质量管理和对员工的技能培训上,因地制宜,出台新的《循环作业考核办法》,加强成本控制。
开挖班班长宋江勇说,通过培训,全班从打钻、周边眼间距控制到爆破装药,都有了严格规范。一月下来,工程混凝土用量同比节约20%左右,而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都全面好转。
2010年3月,平导洞口掘进2500左右时,施工进度减慢。原来,隧道越长,通风散热就越困难。爆破后的烟雾、粉尘无法及时排除,施工就得停顿。最重要的是,烟雾粉尘是危害建设者健康的头号“杀手”。
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项目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攻关。在项目副总工程师熊胜的带领下,一种实用、新型的长达大隧道消烟降尘的降尘站研发成功并应用于施工现场。
熊胜说,降尘站是及时净化烟雾尘粉的过滤器。
“这是全国隧道施工首创。”去年9月,熊胜和他的研发小组将这一成果在全国第七届铁路隧道年会上首先发布,后来获得国家专利。
从国外引进的喷浆设备“阿力瓦”有一只10多米长的机械手,可以将人工喷浆两榀混凝土需8小时的时间,轻轻松松缩短到两个小时左右。
但也存在弊端。如机械锁需要的润滑剂必须通过操作人员手工添加,增加了人工成本;由于国内混凝土颗粒较大,时而发生导管堵塞,机械零部件损耗严重。
为解决这一难题,机械综合队的技术人员经过多次革新,给洋机器换上了“中国心”———采用安装自动喷射机油设备来解决人工添加润滑剂问题;加密格栅来过滤较大混凝土颗粒,减少导管堵塞;将国产岩峰湿喷机上的震动器换至阿力瓦上,增加喷射力度……洋机器“阿力瓦”终于可以完全满足每天喷射混凝土20至24方的作业要求。
在不断的攻坚克难中,岩山隧道建设者将创新力演绎得精彩异常。在岩山隧道建设近三年时间里,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
一公司副总经理兼贵广项目经理吕保良说,岩山隧道建设伊始,就提出了“以一流的管理,保一流的安全,创一流的质量,争一流的进度,树一流的形象”的工作总思路,目标是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誓夺鲁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