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文艺副刊总第2680期 >2012-05-16编印

传承“家”的情怀和力量
——电视连续剧《儿女情更长》观后感
刊发日期:2012-05-16 阅读次数: 作者:
建筑公司李萍      家庭情感大戏《儿女情更长》由著名导演沈星浩执导,实力派演员奚美娟、张芝华、吴冕、姜妍倾情出演。该剧生动而真实地了讲述以童家为代表的当代上海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故事,一经开播,便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关注和热情。
  家庭情感电视剧《儿女情更长》作为1996年央视播出的《儿女情长》的续集,《儿女情更长》基本沿用了原班人马演绎上海普通人家的亲情故事。该剧展示了一个家庭如何演变成为家族的缩影,如果这个家庭或者家族关系不能延续,这一部作品就是家族史的挽歌。否则就是颂歌。面对市场经济,面对残酷的竞争,“家不能散!”“家在哪里?”“应该怎样经营家庭?”已成为成千上万观众对《儿女情更长》的热议话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到哪里寻找稳定的家庭,到哪里寻找温馨的港湾?《儿女情更长》给予了诠释。再穷!再富!家不能散!“家”,对于我们当代社会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儿女情更长》给我们的启示。许多观众赞扬《儿女情更长》不仅“戏拍得生动、真实,而且剧情曲折。记录了童家六位兄弟姐妹的生活状态,也表现了为了生计,都市亲情逐步淡化的危机现象。业内人士也点评:《儿女情更长》对生活有指导意义。该剧虽然描写的是上海普通百姓有关家的故事,但该剧所折射的是当今中国城市每一个家庭所面临的共同话题:如何经营“家”?如何保住“家”?大姐和丈夫离婚后,各自带着一个孩子独自生活。他们饱受着生活的艰辛,爱情的艰苦。他们既要找自己的生活与生计,又要负担儿女的生活压力。虽然他们多年独居,却无法找到自己的真爱生活。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自己的情况,二婚的妻子,带着前任妻子留下的孩子,管教是个大问题。打不是,不管也不是,怎么教育好前妻的孩子,现实摆在二婚父母的眼前。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与其说他们对于亲情淡漠,不如说他们对于亲情陌生从而向往和渴望。但维系一个大家族非常不易,在《儿女情更长》中,大姐童建菊,善良、坚强、自立,她一直没有忘记父母的嘱托,“这个家要像绳子一样拧起来,不能散”。所以她自觉地承担起了将全家人凝聚在一起的职责,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为了儿子的幸福、为了这个大家族的和谐幸福美满,甘愿牺牲自己。她就是这个大家族中的领头人。
  剧中戏剧冲突都是以童建菊为主线来加以设置的,缓解、化解到最后解决又是以童建菊大爱无疆的精神为支撑和牵引,这一点仍然像当年那部《儿女情长》的主题歌唱的一样:“你为我吃苦为我受累”;“尽管秋来春归,让我领悟了儿女情是血浓于水”。
  《儿女情更长》集中反映了2011年上海普通家庭可能会遭遇的一切。高考、下海、出国、炒股、开店、婚外恋、丁克、单亲、婆媳关系都能在剧中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常常不是生与死的拷问。正如这部电视剧里反映的许多细碎的事情一样,真的是“一地鸡毛”。
  剧中最感人的情节是,童建菊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患上了癌症,但她给自己未谋面的小孙子留下了2岁到18岁的生日礼物贺卡,在18岁的贺卡里面讲到:“奶奶只想告诉你,家人是第一位的,他们永远是在背后支持你追求梦想的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永远都会爱你的人,天天保护你的家人保护你自己,奶奶虽然不在你身边,但是奶奶要你知道奶奶爱你。”
  剧情里童家三姐妹也常有碰撞,但关键时刻,她们互帮互助携手渡过难关。《儿女情更长》把上海人对传统伦理的尊重、遵从,把对病痛、厄运主动面对积极担当的精神展现出来。剧中反映的矛盾是苦难性、灾难性的,但是上海人用他们的精明化解了。这是新上海人最伟大的地方,把这个突出出来,上海风格就站住脚了。
  《儿女情更长》以“小家庭”折射“大社会”,作为剧外次要舞台的“小家庭”不是封闭的,家庭都与社会外的其他人形成关系链条。《儿女情更长》中体现的真善美,是真情、善良、美德,让人感动也让人深受启发。如果说该剧尚有不足,那就是情节有些疲塌,相似内容的画面多次呈现,若能再精炼一些也许会更好。